一、为什么你的BP总被Pass?可能没看透这些评估指标
去年某跨境电商项目创始人李然带着BP见了20家机构,却发现每家VC的决策标准差异巨大。真正有效的评估应该聚焦三个层面:

• 资金层面:管理规模≠可用资金,某消费基金虽然管理50亿,但当期能投的仅剩3.2亿
• 团队层面:合伙人与执行团队的配合度,某AI公司曾遇到决策者与执行团队意见分裂
• 资源层面:产业资源要看具体案例,某医疗基金号称医院资源实则仅限三家二级医院
解决方案:使用企查查专业版查看基金实缴比例,通过36氪创投平台追踪投资人动态轨迹,参加线下路演观察团队配合细节。
二、投资人说有产业资源?教你三步验真假
某智能硬件创业者张薇亲身经历:签约时承诺的渠道支持,半年后仅落实40%。建议用这个方法检验:
1. 要求具体对接人信息(职位/联系方式)
2. 查看机构官网披露的成功案例
3. 联系被投企业创始人做交叉验证
真实案例:新能源车企蔚路通过投资方引荐,三个月内完成与4家充电桩企业的战略合作,关键在尽调时要求查看具体对接记录。
三、那些不宣传的隐形能力才重要
头部机构红杉的危机处理团队,能在24小时内响应企业突发状况。黑马机构蓝湖资本独有的“90天加速器”计划,已帮23家企业完成关键人才引进。
评估时重点关注:
• 投后团队人员构成(专职与兼职比例)
• 系统化服务流程(是否有标准化手册)
• 特殊时期支持案例(如疫情期供应链重组)
四、FAQ:创业者最关心的实操问题
Q:如何快速判断VC的投资专注度?
A:查看近6个月投资事件,用IT桔子行业图谱分析赛道集中度
Q:二线机构真比头部更适合早期项目吗?
A:关键看阶段匹配度,某SaaS工具选择区域性基金,获得比头部多3倍的运营支持
Q:TS里的哪些条款需要特别警惕?
A:重点关注拖售权条款,某教育公司因条款漏洞导致被迫低价出售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